編者按:今年4月23日和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,都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,并傳遞出多個重要信號。其中,有關“持續擴大內需”的表述尤其引人注意。現就“擴大內需,刺激消費”的問題,推薦胡德平介紹耀邦同志在這方面的五篇有關論述,讀者可從中了解該問題的相關歷史。 胡德平:國民經濟發展的新需求 ——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費之五 * 《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費》是胡德平同志在2009年2月18日《中國經濟時報》上發表的文章。該文原為五個部分,現編排為“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費”之一至之五,五個部分的題目現分別為“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費”之一至之五的題目。本文是《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費》一文的第五部分。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、胡德平著《中國為什么要改革》一書。 21 世紀的中國人,除去對衣食住行的需求以外,又有了新的需 求——清潔的飲水,新鮮的空氣,無化學殘留的土壤,垃圾的及時處理。原來可以自由呼吸利用的自然之物,都會或多或少帶有人類勞動的印記了,能源要潔凈的,材料要無污染的,所有產業都要有生態環保的綠色指標,這些需求,只有站在一個地球村中、經濟全球化的立場上才能深刻感受。 為了應對21 世紀人們的新需求、新投資、新產業和新的國際合作的發展,我建議,我國在政府的宏觀調控方面,應有更多的經濟指數,綜合指導、考核、監管國民經濟的發展。 20 世紀80 年代初,我國考核經濟發展和規模的指數是工農業總產值,所以黨的十二大制定的翻番目標,是工農業總產值的翻番指數,這樣的眼界無形之中就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發展。耀邦同志的眼界也未超越這一界限。 1985 年,三資企業、“三來一補”企業、服務業、對外貿易發展起來,政府立即采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經濟指數。這是完全正確的。 從21 世紀開始,我國加入了世貿組織,對外經濟、貿易更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。兩個市場——國內市場、國外市場;兩種資源——國內資源、國外資源;兩種經濟的管理本領——國內經濟和國外經濟的管理本領,使我國經濟形成了如車之兩輪,鳥之兩翼的格局。那么我們在重視國內生產總值指數之外,還應重視國民生產總值這個指數。 我國的內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最大特色。因為我國是有13 億多人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,也是國內市場無國能比的發展中大國。如果我們認清這一特點,明確了經濟生活中的內需問題、消費問題,那么就應當把居民可支配收入作為考核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數來對待。在耀邦同志召開的這次座談會上,沒有以此為鑒,應該說還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。 20 世紀60 年代日本制定的“國民收入倍增計劃”,已經突破了舊式日本財閥、典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桎梏。其“計劃”的開篇即是:“本計劃的最終目的是極大地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實現充分就業。為此,必須極大地謀求經濟的穩定增長。”到1970 年,日本年均增長率為10.9%,國民生產總值先后超過法國、德國,位居世界總量的第二位,人均實際消費水平提高了2.1倍。基尼系數長期維持在0.26 的水平。日本的收入、消費和美國的區別是巨大的。日本這一“國民收入倍增計劃”,總體上是成功的,對我們今天啟動內需是很有借鑒意義的,只要我國的開放國策不變,我們就應以開放的心態看待日本經濟發展的這段歷史。 何謂開放?開放就是放棄僵化的思維定式,去觀察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,對適用自己的東西學習消化,對不適用者警惕不做其俘虜。實際上,19世紀典型的資本主義,以及20 世紀傳統的蘇聯式社會主義,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今天的人們能不與時俱進嗎? 世界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,工業化的發展已經走過了蒸汽時代,走入了發電機時代,現在又進入了新的再生能源、綠色生態經濟的時代。 我理解綠色生態經濟時代的到來,就是一個人類自救時代的到來。它從一個人的吶喊,引起聯合國、全球人民的回應;從一本書《寂靜的春天》到《京都議定書》的簽署,說明了人們更高層次理性的醒悟和良知的擴大,使我們最終認識到:“人類只有一個地球!” 應該說,我國對此問題的認識還是很早的。1979
年9 月我國人大通過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(試行)》,20
世紀90 年代制定了《中國21世紀議程》、《中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》。我國煤產量現在已達到27 億噸,石油用量已近4 億噸,鋼產量為5 億噸,但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未根本轉變。比如我國目前電站裝機容量已達到8 億千瓦,相當德、法、英、意等五國的總和,但效率如何呢?我國的GDP 總量已居世界第三,這當然好,但也要警惕為此付出的代價到底是多少? 我國進入21 世紀后,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,又充實了對“節能減排”、建設“資源節約型”和“環境友好型”社會等亟待具體落實的任務,非常正確。為了不折不扣地完成這類任務,那么相應的環保、生態指數也應在國民經濟指數中得到反映。 總而言之,經濟工作是相當復雜的,尤其在一個13
億人口、還存在著經濟二元結構的大國,要做好經濟的工作尤其艱巨。我們在考慮經濟建設的全局時,國內生產總值勢必要考慮,如果更加重視國民生產總值、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數,再加上節能減排、綠色生態等考核指數,才能更加全面衡量我們經濟發展的質量。 中國的經濟帶動了中國和世界的發展,猶如一輛牽引力極強的火車頭,但有人指出,這是高污染、高能耗、高成本的“紅色火車頭”。只有把“紅色火車頭”變為“綠色火車頭”,滿足人們新的需求,從而把綠色的農業消費品、工業消費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國內、國外各地,中國才稱得上是一個市場化改革成功、政府負責、人民努力又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大國。 本文后記 21世紀的到來,為國民經濟發展又帶來新的生產需求和消費需求。這是耀邦同志已無法看到的經濟、社會課題。低碳經濟、綠色GDP、生態環境、生物多樣性保護,已成為今后經濟、社會發展的主題。非常希望我國的“十二五”規劃充分把新時代新需求的重要性、必要性、迫切性寫足寫夠。有的科學家說,人類只能再生存二百年,如果人們想存活繁衍得更久遠,不受自然和自己引起的災禍的懲處,那就必須對今后人們的生產方式、生活方式,需求和消費形態有全新的認識和作為。 2010年10月4日 |